第105章 居然连这么私密的事都知道?!
王援朝提着从海拉尔带回来的羊后腿羊肉大卸八块放空间了,去拜访师公了。
师公自然是不在家的,今天有课,但王援朝在这边已经很熟悉了,师伯师公的儿子直接将他带进了父亲的书房,各类书籍,随便他翻阅。
之前师公有过交代的,他的书房,对王援朝这个徒孙是完全开放的,他出去上课、坐诊,就由得王援朝在这随便阅览。
王援朝一路也买了不少医书,各类名医的笔记,通读两遍,都存进空间。
他治病的时候,就将这些书在装备栏里,不行的话换一批书,反正只要病症对应上了,他就知道怎么治疗了。
有时候,病症的细微差别,他脑海里就能泛出好几个治疗的方案,有些方案道理相通,有的则风马牛不相及,他就知道,他这病证的不对,至少不够精准,还有他没把握的细节。
他又会反过来再核对这些症状,直到匹配到最合适的那个证的治疗方案。
说起来复杂,但操作起来,就是微微思考的功夫,甚至可能就是眯眯眼把脉的功夫,装备栏切换起来多快啊。
有些薄的书,他会抄录在笔记上,合为一本,节约空间。
一套医书若干卷,装备栏只能放一件,哪怕他把书皮撕了,把医书粘在一起,也没用。
这就很淦!
虽然能放进去,但记忆最深刻的,就是最上面那一本,下面的若干册,跟没放一样。
这装备栏还怪智能的咯!
所以,他喜欢大部头的医书,越大越厚越好。
甚至同样的医书放进去了,还能甄别出不同医书之间的不同、错漏之处,时常拿出来请教师公,叫马二琴大为惊叹——这徒孙居然已经能指出医书的问题来,大才啊!
师公回来之后,对他的来访还是很开心的,当晚还就着羊肉,喝了点小酒,心情显然大好。
王援朝就在饭桌上跟师公说了自己独立救治了两病患的事。
这次过来,也是想跟师公把针灸后面的几卷熟悉一下。
结果马二琴道:
“你这两例,已经是一个名中医的水平了。
中医五经,
《难经、《伤寒、《金匮,你都了如指掌,此三经,天下九成病例,都拦不住你。
《黄帝内经,伱自己感悟,才必有收获。
至于《神农本草经,你走南闯北,边走边看,只要有心,甚至找个药商,就足够了。
是故,你该学的都学会了,我该教的也都教了。
针灸一道,你都能烧山火、透天凉了,你还有什么需要学的?
如果你真想再进一步精进,就是多临床,熟能生巧了。
你要是想在这边出诊,我倒是可以帮你背书,介绍一个你师伯师叔们的小诊所。”
再让他给徒孙背书,带着他坐班,这种无聊的事,他不想干的。
整个中医,是以《黄帝内经为理论基础的。
《难经,又名《黄帝内经八十一难,是对《内经相关内容的补充与阐发。它既是对《内经脉学理论的发展,又为医圣张仲景临床平脉辨证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。其以问答形式记述了八十一个难题,全书据《灵枢《素问中的问答,俾畅阙义,涉及诸多问题。而《内径,即为《灵枢《素问。
至于《伤寒、《金匮,王援朝第二本背习的书《医宗金鉴,就是这两本书为纲,各家注解集大成。
天下病证,王援朝看的大差不差了,无非就是对中医再有新的感悟。
但马二琴哪里知道,王援朝只会‘照本宣科’,新出现病例,他大抵是不会的。但哪有那么多新出病例嘛,所以,王援朝也是有点杞人忧天。
马二琴以为,王援朝的惶恐,当来源于缺少实践,还没有习惯从医书,转为实操。
一般情况,学中医,5年左右可以出师,根基深厚,悟性高的,3年出师的也不少,而王援朝这个徒孙,就是悟性极其高的那种。之前弟子黄云来信就说了,这徒弟,是他大女婿的三弟。
黄云的大女婿王胜,在中医学校学了三年,而据王胜交代,他有一次回家,发现弟弟看他的医书看的很入迷,以至于他都站在身后好久,都没有发现。
所谓不成良相,便成良医,是有人能自学成才,成为神医的,历史上这样的中医还不少。
由此观之,可能王援朝早就把王胜的医书翻烂了,所有的知识一直在脑海发酵,只待有人帮他完成那最关键的点拨,令他茅塞顿开。
王胜可能这么觉得,黄云是这么觉得,马二琴更是铁定如此。
王援朝觉得,反正也没啥事,那就在这多练练手吧,反正技多不压身。
王援朝便由师公介绍,直接在一个师伯负责的诊所坐诊。
以前是师伯的诊所,公私合营之后,就逐渐往药房方向发展,问诊很便宜,主要是卖药。师伯也就是一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