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胆大的探马小心翼翼深入战场了解情况。
他们得到的情况就是,昨夜一战,双方人马几乎都打没了。
事实似乎也是如此,他们接近战场区域打探情况,沿途居然还救下一些宋军的散兵,其中宿州和泗洪两地派来的探马,甚至还从草丛里捉到了几个金兵。
消息传回之后,这些地方的官员立即组织团练民壮,呼啦啦地冲向灵壁捡便宜来了。
之后便有当地豪绅地主准备了粮草药材,领着庄丁仆从,赶往灵壁犒军。
灵壁战场上的各路人马陆续赶到金银山,聚集于此的人马越来越多。
这时候即便还有成建制的金军没有被打散,也难以对他们产生威胁了。
李显忠、陆天明、柳墨霖等大将相继率领几百上千人的队伍赶到此处。
杨沅立即把兵权交还给了李显忠。
李显忠以金山和银山为犄角,建立了两处相互呼应的临时驻扎地。
重伤员安置在最内侧,其余人马在外围构筑工事。
等防御工事建成,留下部分人马守御,其余人马以三百人为一队,派出去向各个方向打扫战场。
他们的任务是清剿金国残兵、收容大宋离散的战士、打扫战场,统计战损和斩获。
到了第三天,附近各州县的民壮团练队伍就赶到了灵壁县。
他们把自己的这种行为称为“拦芋头”。
从唐代开始,当地就大量种植芋头了。
但是农民采收芋头时,地里面难免会有零星的芋头埋在土里没能收获。
于是就有老人、妇人和孩子,到人家收获过的芋田里去细细地翻地,捡拾这种遗漏的芋头。
由于他们要捡拾这种芋头,就得把人家的地从头到尾仔细翻上一遍,这对人家明年的种植大有好处。
所以地主并不反对,甚而还非常欢迎,可谓各有所得。
如今这些各县派来的民壮团练,就自称是来“拦芋头”的,在整个灵壁地区,开始了地毯式的搜索。
因此一来,他们也救下了不少宋军,还打死和抓获了一些躲避在树林、草丛、芦苇等处的金兵。
宋军派出统计战损的士兵,但凡是到了已经被“拦过芋头”的所在,发现的金兵尸体大多是赤身露体的,因为衣服都被扒光了。
好在还能通过他们的发型等标识来辨别身份。
到了第三天过午时分,宋军的战报终于统计了上来。
看到统计出来的战损结果,李显忠等将领便禁不住地浑身发抖。
他们就是这一战的参与者,对于此战的惨烈和严重程度早有预料,可统计结果还是大大地超出了他们的预料之外。
宋军此战,陆续赶到灵壁地区并投入战斗的总兵力有十一万人,战死五万余人,轻重伤者尚未统计。
而金兵投入战斗的总兵力宋军这边并不掌握,因为双方都是以添油战术在不断增加兵马,宋军这边无法准确统计对方的总兵力。
但是打扫战场,共得到金军尸体四万余,抓获的伤兵和残兵、散兵两万余。
这是因为这里毕竟是宋国的控制区,双方都打散之后,金兵只能自发地向北面逃跑,有的无力逃跑,只能原地等死或者等着被抓。
那些挣扎逃走的,也得不到救助和支援,还要躲避宋军和宋国村镇的百姓。
等到周边府县的民壮团练兴高采烈地跑来“拦芋头”时,他们就更没得跑了,只能被“拦”出来。
而宋军散落各地和受伤不能行动的士兵,则被自己人救了下来。
李显忠不知道这次金国投入了多少兵力,但他知道金国在两淮前线的常驻战兵有十一万,加上签军和地方武装,总兵力应该与宋国相近。
其中淮东地区由于是金兵设伏的所在,后来从淮西又陆续抽调了大量骑兵过来,所以金兵在淮东的总兵力应该比宋军还多。
如此一算,宋军何止是胜了,简直是大捷!
平时一战,战损若超过一成,就极易出现三军溃败的局面。
可这一仗,战损比居然达到了如此惊人的程度!
如此重大的损伤和战果,主要都是从昨天下午到今日清晨,这一夜半天中发生的战果。
而宋军先是中计被困,总兵力又弱于金军,还能取得如此战果,谁敢说它不是大胜?
饶是李显忠如此老将,都无法抑制自己的激动,踉跄着跑去向杨沅汇报战绩时,拿着战表的手都在不停地发抖。
杨沅听罢,沉吟了一下,说道:“知道了,将战报送去朝廷吧。”
李显忠听了微微一呆,我军大捷啊,大捷啊!
而且你杨监军居功甚伟啊,你……这般淡定么?
“是,末将遵命!”
李显忠不自觉地用了敬语,对杨沅自居下属。
他敬畏地看一眼杨沅,倒退了几步,这才转身。
至于报捷什么的,那自然还是要报的。